“小田”变“大田”!合肥市蜀山区6600亩农田将迎来提档升级
一台台挖掘机挥舞“长臂”破石掘土,推土机来回奔走整地……在江淮分水岭上,机器轰鸣声、铁锤碎石声奏响了美丽乡村“交响乐”。
近日,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农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6600亩“粮田”将被打造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良田”,为合肥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提供“蜀山样板”。
据了解,蜀山区小庙镇是合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之一,此次农田建设项目位于小庙镇将军社区,建设规模约6600亩涉及5个村庄,总投资3361万元,由市、区两级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涵盖田块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科技推广工程等,预计今年年底建成。
“有的地块只有‘碗口大’,大型机械进不去,种起来不方便。”夏本仓是小庙镇将军社区孟郢村民组组长,家里4口人十几亩地种了几十年,对此次的农田提升改造期盼已久,他介绍,村子所在的将军岭地区多以种植水稻为主,农药、化肥、劳动力成本高。“这些‘巴掌田’‘鸡窝地’经过改造提升后成为‘大田’‘良田’,有利于土地连片流转,全部实行机械化种植,省力、省钱又方便。”夏本仓说道。
“小庙镇水资源非常丰富,拥有江淮运河、古曹操河、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等湖泊河流水系,可以为农田提供大量的灌溉,但是这些农田大多是小块、零散、不规则,不利于大型农机作业,土地产出效益低。”蜀山区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农田将由“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抗灾减灾能力也能明显提升,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增强农田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近年来,蜀山区加大“三农”投入,聚焦运河新城和小庙镇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按照集中连片、提标扩面、整体推进的思路,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农田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一步,蜀山区将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农田建设步伐,持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朱国君 詹伟伟 文/图)
新学期教材已在路上!探访安徽蕞大教材教…
中国品牌节蕞高奖项揭晓 洽洽入选“叱咤…
刘慈欣科幻特展“飞月计划”迎来合肥首展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起跑“新赛道”,让文…
安徽向新丨大别山腹地的文旅新玩法
临泉县滑集镇多举措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常来长丰,乐游北城——合肥“北幻城”艺…
行路江淮丨池州石台:大山村的新“出路”
安徽向新|淮南:铸造创新发展“金钥匙”
宿州市公安局埇桥分局:凝聚社会治理新力…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合肥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