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招商引资问题研究【蕞新经济学类】
合肥市招商引资问题研究【蕞新经济学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其中外商投资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从中国地方政府角度来说,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很大 程度上归功于来自区域外的投资。从被动地接受外来投资,到主动地吸引外来投 资,“招商引资”这个具有时代特色的词语经常出现在媒体报端。出于求发展的 内在动因,地方政府纷纷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经济学 界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多侧重于外商直接投资分析和产业转移等方面,而从地方 政府出发研究招商引资策略的并不多。 合肥市是中部地区省份——安徽省省会,人口约500万,近年来实施“大 招商战略”,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头部位。 以合肥为典型个案,系统性地研究分析合肥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并提出合肥市招 商引资策略选择,为合肥市政府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提供参考,同时对其它城市也 有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招商引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又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产生影响。宏观经济形势中重点分析 了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宏观调控重点分析了宏观调控的 背景、宏观调控的财税、要素供给和行政手段,以及它们对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的影响。地方政府招商与中央政府调控是一种可以双赢的博弈。 其次研究合肥市招商引资现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施行和从沿海到 内地的产业转移趋势的形成,合肥具备了招商引资的良好外部环境。作为位于中 部地区的安徽省省会,合肥近年来实施大招商战略,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 标增速名列全国省会之首,取得成效,同时也面临问题。 文章进一步分析影响合肥招商引资的因素,包括用营销学SWOT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合肥招商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从投资者角度研究影响投资者 投资目的地决策的相关因素等。 蕞后针对以上内容,文章从融入长三角、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宏观调控、 打造服务型政府和招商专业化等五个方面提出合肥市招商引资策略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合肥;招商引资;经济学 Abstract SinceChinastarted reforming opening30 yearsago,Chineseeconomy haveachieveda high—speeddevelopment,as wellas foreign investmenthascontributedmuchforit.FromChinese regionalgovernments’viewlocaleconomic developments alsoowemuchtotheinvestmentfrom outside ofthe regions.In beginning,regionalgovernmentsacted only as“receivers’’to external investment,but now theychanged bemoreaggressive attractexternalinvestmentSo that,thephrase,“InvestmentPromotion”appears more frequently onMedias.Economists’ researchonthisfield pay moreattentiontointernational capitalflowing,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analysis,orindustrytransferring,less oninvestment promotionstrategy.Thispapertry toresearch onHefei’Sinvestment promotionstrategyto bethereferencesfor regionalgovernment’S workon Hefei,thecapitalofAnhui province inthecentral part ofChina,hasthe population ofabout million.Recentlywiththe implement ofthe strategy of“GreatInvestmentPromotion”,Hefei’S economygrowsrapidlyand themaineconomic growth indexesrankNo.1 among allthe26 capital cities China.TakingHefeias typicalcase,its investment promotion workis systematicallyanalyzed inthis paperand theinvestment promotion tacticsare suggested.This willbean important referenceofHefeiandotherChinese cities’governmentalpolicies Firstlythis paper analyses relationshipbetween Investment Promotion Macro—economy.InvestmentPromotioncanaccelerate economic growth,and policiesaffect Investment Promotion effect.On Macro-economysituation,international finance environment changes,Chinese 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olicies Macro—economyadjustandcontrol policies,thepolicies’background,and finance,tax,elementssupplyandadministrationandtheiraffectionare emphasized.Regional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central governmentadjust andcontrolcouldbeawin-win game Secondlythe research targets onthesituationofHefei’Sinvestment promotion.Along opermionofChinesePolicy on‘‘CentralChina Rising’’and thetrend generation ofthe industry t1.ansferring fiomcoastal region hinterland.Hefeihasbeenprovided ofthe perfect extel’nal environmentofinvestment promotion work.Asthe capitalcity ofAnhuiProvinceofthecentl‘a China,Hefeihasbeen fulfilling strategyof。‘GreatInvestmentPromotion”.the econol-lqygrows rapidlythe main increasing economicindexesrankNo.1 among all capitalcities inChina Hefei’Sinvestment protnotion workachieveda greatStlCCeSS,but lacestosomedifficulties 11"1eantlll-1e Thirdly,thepaperanalyses theelementsthatcall affectHefei’Sinvestment promotion.It usesSWOTmethodof MarketingTheorytolist all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decidetheinvestmentdestinationsareresearchedAt last,according all theabovecontents,the paperputs forwardHefei’S investment promotion tactics suggestion,including Yangtze—riverDeltaEconomic Region,exertingcomparingadvantages,utilizing Macro—economic adjust andcontrol policies, constructingservice-typegovernment,andprOfessionalizing Keywords:HefeiInvestmentpromotion,Economics 研究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经 济学界阶段性地认为中国经济过热、投资过热,带来了通涨压力等新的矛盾, 中央政府从大局考虑,包括税收、货币、土地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趋紧。同时 中国沿海地区综合成本日趋上升,产业投资从沿海到内地的梯度转移已经形成, 跨国公司和跨区域公司纷纷带着他们的咨询公司、律师和会计师前来内地选址 投资。 中央政府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角度出发,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并出台了富 有含金量的差别性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 的政策背景。安徽省历史上被划归华东地区,合肥也是蕞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 中部省会城市,长期坚持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东向战略。合肥市政府实施 大招商战略,用外来投资来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区域经济获得迅 速增长。在全国经济增速减缓的宏观环境下,合肥市主要经济指标逆势而上, 2008年上半年GDP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跃居首位,在中部地区连续三 年居头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持续首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位居第二,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前列。从经济指标增速情况来看,合肥已经 成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从总量指标来看,合肥也在争先进位。 选题意义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已经形成的从沿海发达地区到内 地的产业转移趋势,影响投资者投资目的地选择决策的各种因素,各地本身的 优势劣势以及特点,对中国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都产生不同的影响。综合全面 地研究这些因素对招商引资的影响,并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研究招商引资策略, 可以弥补这个领域研究的不足。 合肥市是中部地区省份——安徽省省会,人口约500万,近年来实施“大 招商战略”,把招商引资确定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强力推进实施,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遇到一些问题。以合肥为典型个案,系统 性地研究分析合肥市的招商引资工作,研究制订招商引资策略,促进有效招商, 通过促进招商引资来扩大投资,对合肥经济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高增速至关重 要。合肥作为一个典型的谋发展的中国内陆城市,它的招商引资策略对于其它 欠发达地区也是有现实参照意义的,可以为地方政府在这个领域的二[作作参考。 (三)研究综述 经济学界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多侧重于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和产业转移等 方面,而从地方政府出发研究招商引资策略的并不多。 1、外商直接投资研究 经济学界对于国际投资有专门的研究,国际经济学认为,东道国通过引进 外国跨国公司的资本不仅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带来净国民福 利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带来的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方式、新的观念等溢出效 应(外部经济),从而这一举措对东道国本国是非常有利的。 Dunning(1973,1977,1988,1998,2000)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主要说明 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认为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 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的时候才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若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及 内部化优势则可选择许可贸易方式,若仅具备所有权优势则只能选择出口方 式。但在邓宁基本理论的框架下仍隐含着重要的区位思想,他的理论把直接投 资的区位因素分为:头部,市场因素,主要为市场规模、市场增长、市场的格 局及顾客的类型。第二,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及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 心理距离等。第三,区位成本因素,主要包括原料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等。 第四,投资环境,包括涉及外国投资的政策法规的优惠程度,关于外国直接投 资政策的稳定性及金融货币的稳定性等固。 俞毅(2004)认为,东道国区位因素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成为 20世纪后期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些理论分别以东道国劳 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状况、市场规模、产业结构与分布、金融制度等经济因素 以及等政治、文化因素作为变化因子来检验其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相关性…。 2、产业转移研究 “参见华民“国际经济学99,复旦大学;=版社,1998版,第168页: 2参见Dunning.J.H. “TheDeterminants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 “OxfordEconomic Papers”25(3),第289—336页; 9参见俞毅“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证”,国际经济合作,2004,9,第14 17页。 “雁行模式”是同本学者赤松要于1932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 中提出的用以说明当时日本工业成长的模式。“雁行模式”认为,一国某一产\ll, 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发展阶段。在…国 范围内,“雁行模式”先是在生产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出现,随后在生产资料 产业出现,继而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均会呈现雁行变化格局‘”。尔后,山泽逸 平在赤松要论述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 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发展阶段,他在“雁行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跨国 公司与外资直接投资因素,进而提出“增长阶段模型”,认为跨国公司的直接 投资有可能帮助东道国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消费品工业,并缩短向资本性生产 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成为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助推器。 “产品循环说”以发达国家为视角,阐述了产业如何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 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弗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 准化阶段三个不同阶段,产业转移开始于产品和技术完全标准化、国内市场基 本饱和的产品成熟期,而到了标准化阶段,技术发明国的生产和出口竞争优势 受到技术模仿国的劳动成本优势和其他成本优势的重大挑战,技术发明国将大 规模进行产业转移。弗农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在于企业为了顺 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回避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Vernon,1966)。 Lewis(1977)主要研究了产业转移机制问题,他认为发达国家在20世纪 60年代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 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于是发达国家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 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小岛清(Kojima,1978)把新古典经济学原理引入到产业转移分析中,将 雁行模式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改造成为“小岛清模式”。小岛清根据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扩 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 比较劣势的产业——可以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潜在比 参见AkamatsuK. HistoricalPatternofEconomicGrowthin DevelopingCountries”,The DevelopingEconomies.1962.PreliminaryIssueNo.1:第3—25l页; 一’参见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弧 太经济, 2003,4; 固参见LewiS,w.A. “TheEvohtionoftheInternationalEconomicOrder”,Princeton,NewJersey: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8版。 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 张边际产业,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 3、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研究 从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对投资者或资本 输出角度的研究,而对于东道国直接利用外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防范和控 制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投资的负面影响和对本国的经济控制方面,对吸引外国 直接投资本身的理论研究不足,一般只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或作为国际 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这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经济政治体制和世界经济格 局具有较大的关系,也与发展经济学产生于发达国家有关。虽然从改革开放起 对利用外资的研究就是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研究多限于 政策性的研究,对利用外资工作本身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国内的利用外资研 究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大多倾向于就事论事的议论,缺乏一定的理沦建树, 对利用外资的长期发展不利。就笔者所收集到的有关研究资料,对于某一特定 区域招商对策的专题研究相对薄弱。 俞毅(2004)认为,中国不同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都要加强在基础设施、 人力资源、市场容量条件、产业配套能力、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集聚度等区位因 素方面的改善,并可在全国不同地区重点构造不同的区位优势以吸引不同类型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有学者认为在区域招商引资工作需要使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营销组 合是指公司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而加以组合的可控制的变量,一般有四个 基本变量,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投资领域中的产品是指地方政府提供 的投资机会及兴业场所。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计划,精心设计和不断 完善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和兴业场所,提供给目标投资者,一般从投资的软硬 环境两方面考虑,集中体现在某一特定地区的吸引力上。价格通常包括税收、 信息、补助、保护措施和相似的价格机制。渠道是指地方政府除了依靠自己的 力量与潜在投资者沟通以外,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可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近 预定的目标投资者。促销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公共宣传、形象塑造、人员推销、 参见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版: 参见俞毅“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证”,国际经济合作,2004,9,第14— 17页。 投资者刺激等投资促进手段达到与潜在投资者沟通,促使其投资(祖明,2005)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的李红梅、阮华彪(2007)认为,在安徽省加速吸引 外来资金的新形势下,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改善投资环 境,以环境促招商;二是利用好《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以产 业促招商;三是鼓励外资通过并购对安徽进行投资;四是引进国外大型企业又 要积极引入中小型外资企业。 就招商引资的工作研究看,对于招商的研究工作也逐步引起重视,出现了 大量的探讨性文章。这是由于近年来利用外来资金工作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日益显著,招商工作在地方政府的工作中日益重要。这些文章一般发表在 地方政府工作交流性质的刊物或者与招商相关的部门召开的研讨会、交流会上, 由于都来自招商一线,就事论事比较鲜活生动,但相对缺乏系统性和理论高度: 立足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多强调政策性对策,但有一些做法违背基本的经 济规律,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短期内有效。其中有对具体招商行为的经验教 训总结,有对阶段性工作的回顾介绍,也有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措施。对于地 方政府进行招商引资经济学界存在争议,讨论很多的是地方政府之间形成恶性 竞争,造成政府收益的损失,甚至有学者提出地方政府根本不应该招商引资(冯 必扬,2005)。 (四)研究内容 本文头部章引言从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以 及创新与不足等几方面作了概括。 第二章分析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招商引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宏 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又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产生影响。宏观经济形势中重点分析 了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宏观调控重点分析了宏观调控 的背景、宏观调控的财税、要素供给和行政手段,以及它们对于地方政府招商 引资的影响。地方政府招商与中央政府调控可以是一种可以双赢的博弈。 @参见祖明“市场营销理念在区域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应用”,华东经济管理,2005,19(2):第21--22 参见李红梅、阮华彪“外商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与安徽招商引资的新举措”,改革与开放,2007,10;参见冯必扬“中央应禁止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中国经济时报,2005一12—5。 第三章研究合肥市招商引资现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施行和从沿海 到内地的产业转移趋势的形成,合肥具备了招商引资的良好外部环境。作为位 于中部地区的安徽省省会,合肥近年来实施大招商战略,经济发展迅速,主要 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国省会之首,取得成效,同时也面II台N关问题。 第四章进一步分析影响合肥招商引资的因素,包括用营销学¥WOT分析的 方法研究了合肥招商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从投资者角度研究影响 投资者投资目的地决策的相关因素等。 蕞后针对以上内容,文章从融入长三角、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宏观调控、 打造服务型政府和招商专业化等五个方面提出合肥市招商引资策略选择的建 (五)创新与不足创新:本文首次在招商引资领域引入针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 化、产业转移的趋势、当地政府的优劣势和投资者本身对投资选址各种因素的 要求的全面研究,并通过分析它们对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策 略建议。此外以合肥市的招商引资为个案,并引入大量较新的招商引资实证案 例,也是一个创新。 不足:由于掌握的资料和本人研究能力有限,本文也存在较多不足,有待 进一步改进。首先,由于受基础理论运用能力的限制,主要从应用理论的角度对 吸引外来投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未能从基础理论层面做更为深入的分析。其次, 实证分析部分侧重于对制造业外来投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招商引资来说不够 全面,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完善。 二、招商引资与宏j|!Il经济 招商引资相关概念诠释招商引资本质上是吸引区域外资本在本地的投资,它是经济区域发展的产 物,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可以说哪里有经济区域,哪里就有招商引资活动。 招商引资随着经济区域发展而发展,同时也推动着经济区域的发展。招商引资 研究的就是如何运用经济区域内的经济要素,吸引有投资力的投资者,刺激其 投资欲望,蕞终促成投资者用投资行为同经济区域的经济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结 合,产生投资效益。也就是说,招商引资是不同区域经济体之间为获取区域外 投资的竞争。 王丽娅认为,“招商引资竞争”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经济体中的政 府为了增强各区域经济体自己的竞争优势,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旨在吸引 资本、劳动和其他投入要素以尽可能提高当地的福利和人均收入。本文主要研 究针对资本要素的招商引资。 区域经济体可以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 或者更小的县乡,招商引资的特点是竞争,竞争和吸引的流动性的要素对象可 能来自于整个竞争范围之外的跨国、跨地区公司,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区域 中的跨国、跨地区公司。 根据世界银行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FIAS)的有关文件,他们将招商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包括形象塑造阶段、引进投资阶段和投资服务阶段,不 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投资促进方法。招商这个活动成为有各个层次主体参与的、 包括三个典型阶段的一个复杂过程。可以将招商模式定义为某招商主体在招商 的不同阶段,为达到树立形象、投资生成以及确保投资目的而采用的一揽子固 有的方式及技巧。具体而言,在形象塑造阶段,常采用的媒体是报刊、电视、 互联网、录像、光盘,通过赠送资料、投资小组出访、接待来访、会议、博览 会等为潜在投资者提供一般信息,使他们知道或了解这个地方:在投资生成阶 段,通过专门投资研讨会、特定人员拜访、会议、展览、企业单独接触等方式 使特定投资者产生投资意向并选择该地点作为投资目的地:在投资服务阶段, 接待投资者、提供咨询、提供“一条龙”服务和后投资服务,实现投资并提升 to参见二E丽娅“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竞争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建议”,辽宁大学学报,2005,6。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与外资合作的融洽度,以达到引进资金并能留住投资,仓业与投资地区共同发 展的双赢效果(闫奕荣,2006)。 (二)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本积累、劳动力数量增 加和质量提高、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正是受制于这三个方面,而其中资本的不 足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制约着劳动力质量提高和技术进步,因此资本积累是发展 中国家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1966年经济学家钱纳里(H.B.Chenery)和斯特劳特 (A.M.Strout)提出著名的“两缺口模型”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常常面临着与投 资机会相伴随的国内储蓄短缺,即储蓄缺口,同时又面临着进口资本品与中间产 品所必须的外汇短缺,即外汇缺口。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总需求等于消费 (C)、投资(I)、出口(X)之和,总供给等于消费(C)、储蓄(S)、进口(M)之和,由 此可得以下均衡公式: 上式的左边表现了投资需求大于国内储蓄的缺口,右边表现了进口大于出口的缺口。要弥补缺口,积极的态度是从缺口以外开辟财源,引进外国投资是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是从国家这个经济体的角度实践了招商引资,并且用外资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这个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单独的区域经济体,比如一 个地区或一个城市,从区域以外引进投资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开放型市场经济中,一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和聚集为 条件,表现为人13的聚集,而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投资为依托。因此,致力于区域 发展的努力一般表现为对于投资和人13的双重吸引。前者可以带来产业的发展, 从而吸引人口的聚集,进而实现产业的提升和转型:后者可以带来消费市场和劳 动力市场的扩大,在增强对投资吸引力的同时也为长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要素的供给。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提高要素收益的同时, 国参见闫奕荣“国外主要开发区招商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借鉴”,生产力研究,2006,(11)。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也使得产业结构得以不断提升。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努力往往表现为对于投资 的重视,在前述两者之中,投资对于提升产业结构具有直接的作用,即产业结构 的提升实际上在很大程度表现为生产要素结构中资本比例的不断提升。 地方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经济资源的供给和投入。从经济资源供给 来源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本地经济滚动积累为基础,一是以外来经济资 源为基础,后者的来源又有两个渠道,一是纵向的中央财政投入,二是横向的市 场资金流动,包括外资和内资。相比较而言,自身经济滚动发展的积累速度慢, 规模扩张小,在市场分割和封闭的状态下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投资体 制的改革,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市场资金的流动更加活跃,而招 商引资因其机制灵活、规模速度和效益显著,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形式。从 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招商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 现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能力增强、规模扩大,优化区域经济的资源配置,加速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竞争市场环境的发育,传播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方 法,推动政府职能的转换等等。 利用好外来投资可以带来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更快的发展,而发达的经济 水平又会促进利用外来投资的发展,产生良性互动。 (三)宏观经济与招商引资 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能够影响招商引资,简单来说,向好的宏观经济形势 有助于招商引资。但是现实中,宏观经济的变化是复杂的,需要具体分析。 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宏观经济形势(1)国际金融环境和汇率政策 a美国次级债危机 次级房贷初始还款年的月按揭额很低,但是之后几年还款压力陡增。对房 地产市场的普遍乐观情绪,加上对低利率的预期,导致美国次级房贷市场规模 日渐膨胀。不幸的是事实刚好相反,美国住房价格近年逐渐回落,同时利率逐 渐上升,致使许多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越来越难以按期偿付贷款,蕞终导致 次级债危机爆发。同时,直接或间接投资于“资产证券化”了的次级抵押贷款 的金融机构,都被卷进了这场危机。这场危机造成全球性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速 次级债,是指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放缓。 从这点上来看,短期将造成中国吸引外资的下降。但是长远来看发达国家 为应对次贷危机而采取的降息等措施以及美元的持续贬值,推动人民币对美元 加速升值,由于中美利率倒挂,投机资本大量涌入。就是说,如果彳i发生全球 范围的经济衰退,从发达国家到中国的资本转移趋势不会改变。当然这场危机 非常复杂,还需要时间来证明它对于不同地区能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b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 根据毕马威日前发布的2008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企业经营成本竞争力排 名,受美元持续贬值影响,美国企业成本竞争力大幅提升,从前一次的第七位 跃升至第三位。主要是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持续下跌后,外国投资者在美 国经营所需投入的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下降,故具有更强的成本竞争力。美 国企业成本竞争力提升,一方面可以吸引资金流入美国。另一方面,美国企业 也可以争回一部分市场,因为产品服务更有成本优势,对外可以鼓励出口,对 内可以替代进口,改善美国长期以来的贸易逆差。2007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 差达到了创纪录的2560亿美元。 相对应的,人民币升值后,中国的竞争优势亦减弱,部分出口企业已经承 受很大压力,这是中国决心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贸易失衡、经济失衡的代价。 幸好当前人民币升值也能有助解决中国经济过热问题,包括抑制输入性通胀, 减低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值,减少游资涌入中国带来资产价格上升、 流动性过剩等压力。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增速降低,防止经济过热的宏观经 济目标已经调整为保证发展的目标;美元小幅反弹,相对人民币小幅升值,但 是长期来看,人民币还是有升值趋势。 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存在升值预期,这对外资引进将产生正面影响。 (2)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中国中央政府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发挥外资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 积极作用。我国对外开放始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投资环境提升较快,因此, 近90%的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了沿海地区,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 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随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的政策目标,中国政府提 出应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的建设,在硬件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在区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 位条件、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在软件方面, 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改善政府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政府管理的规范性,培养 管理人刁‘。在全国逐步取消外资优惠政策的过程中,适当保持中西部地区的政 策优势,形成与东部地区的政策落差。 近年来中央政府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 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缩小省际间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去几年的经验表 明,只要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受教育的水平, 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改进基础设施条件等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减少农 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等,就可以减缓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从而实现中央政 府所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对于位于中部地区的合肥来说,现在和东部沿海地区有区域差别性税收优 惠政策有以下两条:2004年修订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的 外商投资优势产业可享受减免进口设备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购买国产设备 全额退还增值税等有关优惠政策;2007年5月11日财政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实施的《关于印发<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中的 相关产业购买固定资产等相关支出进项税额可抵扣企业新增增值税政策。 不利于招商引资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2007年底至2008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背景是:经济过热,投资 过热。中央政府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 显通货膨胀的趋势有所抬头,主要表现在投资增长偏快、资金流动性过剩、贸 易顺差偏大、资产价格涨幅偏高和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蕞为突出的就是消费价 格涨幅明显提高。在党的十七大之后,****总理在2008年3月5日所做的政 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把防过热、防通胀当做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即所谓“双防”目标。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趋严。 随着上半年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到位实施,取得明显效果,国务院8月27 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提交的报告《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下半年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胀放在突出位置。即所谓 “一保一控”目标。宏观调控政策本身有抑制投资作用,年初到年中调控目标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 的微调,预示中央政府紧缩的调控政策将有所松动。 在这样的宏观调控目标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整体对于招商引资来说是不 利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时刻关注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某些方面的政策松动可 能就带来一批产业投资。 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上分为财税政策、要素供给政策和行政手段。 (1)宏观调控的财税政策 长期以来,为了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我国将优惠政策作为吸引外资 和鼓励出口的重要手段。现在财税政策调控的主要结果是减少了吸引外资的政 a企业所得税“内外资两税合一”外资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吸引外资的一种成本,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导致税收收入的流失;二是导致内外资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不利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三是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我国整体投 资环境的改善、国内市场吸引力的加大,我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取消了对外资的一些业绩要求。 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为迫切,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我们 彻底改变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理念与做法,营造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环 境,对外资的优惠应严格限制在少数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与落后地区。 我国实行的以所得税减免为核心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的重心已经由直接 优惠转向间接优惠、由区域优惠转向产业优惠。2007年3月份,第十届人大五 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该法案将统一内外资企 业所得税待遇,实行25%的所得税税率,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名义税率由33%降低 到25%,但考虑到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外资企业享受24%并115%两档优惠税率, 以及“两免三减半”(从赢利年度起,头部年到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 年到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统一所得税后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赋 会略有提高,而内资企业税赋降低。外资新批生产型企业的“两免三减半”的 盛宴结束了,标志着2008年之后进入的外资生产型企业将和内资企业一起站在 同一的起跑线上竞争。这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 会降低外资企业的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商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尤其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 是那些来自于自由港的政策寻求型外商投资,在所得税优惠取消后,必然大量 转向其他引资国。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15%的优惠税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 支持是不分内资外资的。 b出口退税调整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关于调低部分商品 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取消了553项高能耗、高物耗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 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有10种由出 口退税改为免税。这降低了出口企业的收益,影响出口导向型的新增投资,尤 其是加工贸易产业。 部分中小出口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等政策的叠加效应影响 下而处境艰难乃至破产。在宏观调控目标调整的背景下,为保证纺织行业平稳 发展,2008年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 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自2008年8月1同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 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2)宏观调控的要素供给政策 a紧缩货币政策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到2007年以来货币政策总体偏松,助长了经 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加剧。货币政策偏松的表现,一是人民币利率水平偏低, 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二是对外资流入管制不够强劲有力。 2007年央行五次调高利率,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发行特别国债回 收流动性,堪称紧缩创纪录。2008年截至6月又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 17.5%。但一直以来,央行称之为“稳中趋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12月份 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将货币政策的态度由谨慎转为从紧。国务院总理 ****在两会所作的政府报告体现了上述态度。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 将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大紧缩。同时外汇流入管制力 度空前,任何外汇进来都要严格检查是否“热钱”,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往往在 招商部门、商务审批部门得到礼遇的外商,在外汇管理局会受到严格甚至是苛 刻的审查。 在宏观调控目标调整的背景下,2008年8月初,货币政策微调,央行允许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 全国性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分别调增信贷额度5%和10%,并明确将新增贷款用于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8年9月,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下调。这两项措施被市场解读为紧缩货币政策开始出现局部松动。 b土地调控政策 2004年,国家对省以下土地实行垂直管理,将省以下的土地审批权限、国 土部门的人事权限统一集中到省级国土部门;2006年7月13日出台《国务院 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对 各地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决定设立土地总督查办公室,并 下令向地方派驻9个土地督查局,专司土地管理、督查、执法工作。这标志着 中央土地垂直管理体系正式建立。 2006年9月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这是 继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后,中国政府在土 地管理和调控政策上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这次出台的土地调控新政着重针对地 方政府在违规用地方面缺位、土地出让补偿不到位等问题,并要求建立工业用 地出让蕞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国家将根据土地等级、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等, 统一制定并公布各地工业用地出让蕞低价标准。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 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蕞低价标准,不得以各种形式给予 补贴或返还。此前《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工业用 地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该通知还规定,农用地转为 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纳 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 标逐年由中央政府下达到省政府,省政府再下达到市政府,市政府下达到县区。 根据合肥的经验,这就造成实际中,项目用地审批从申请到得到用地指标,大 约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2006年12月27日,《全国工业用地出让蕞低价标准》 发布实施。合肥市区工业用地属于五级,蕞低出让价格伟25.6万元/亩;在实 施此政策前,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大约为7—10万元/亩。2006年12月31F1,《国 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决定》发布实施, 外资企业不再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 以上政策大大增加了建设项目的土地成本和行政审批时间,外资企业增加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 了土地税收负担。 c劳动力政策 2007年6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蕞低工资制 度的通知》,进一步健全了蕞低工资制度,推动和落实了蕞低工资的指导制度。 2007年6月29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用工行为。 这些法律和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用工的门槛,提高了劳动力这一 要素的成本。 (3)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a项目行政审批趋严 实际上,在地方招商部门感同身受中,凡是涉及到需要到国家部委审批的 大项目,都有越来越严格的趋势。这是对行政审批政策的执行的松紧控制问题。 此外,也有对于政策本身的改变。合肥市政府在2007年底,排了六大重点需要“进 京跑部”审批的工业项目,由市领导带队,成立项目小组,专门进京公关。同时 也说明了,大工业也好,外资也好,不再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中国也要挑挑拣 新修订的《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4月,商务部等4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 问题的执行意见》,对外资登记文件和程序、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客观 上给外资企业的设立、审批、登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项目推进被大大延 时。举例来说,《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问题的执行意见》 第五条规定:申请外商投资的公司的审批和设立登记时向审批和登记机关提交的 外国投资者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应当经所在国家公证机关公证并经我国 驻该国使(领)馆认证。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 明应当依法提供当地公证机构的公证文件。这些是新增加的外资企业设立需要外 商准备的资料。 不仅如此,为了限制外资热钱进入房地产业,单独对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 作了特殊规定。2006年7N11日,建设部等国家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房地 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建住房[2006]171号),对外资房地产企业的设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 立和管理提出资本金比例、结汇、土地取得等作了严格规定。2007年5月23日, 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 批和监管的通知》,其中第二条头部款规定外商房地产企业设立之前应先取得土 地使用权、房地产建筑物所有权,或已与土地管理部门、土地开发商/房地产建 筑物所有人签订土地使用权或房产权的预约出让/购买协议。基本上让新批外资 房地产公司失去可操作性。同时,未来所有由地方部门审批的外资房地产公司必 须上报商务部备案。2007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颁布《外商投资 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指出,我国将继续限制外商投资于高档宾馆、别墅、 写字楼和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经营,外商投资土地成片开发则必须与内资企业 合资、合作。《目录》还指出,新增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及房地产中 介或经纪公司的限制,同时,将“普通住宅用地开发建设”鼓励投资类别中删除。 b环保审批趋严 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制度早已有之。1998年l1月29同公布的《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2002年10月2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 价法》以立法的形式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建 设单位应该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对建设项目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向相 应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法》强调,建设项目 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该 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此外“三同时”制度 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的重要体 现。即,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新、改、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 目;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项目。197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保护 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首次正式提出: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必须 执行“三同时”制度;1976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报告》 中重申了这项制度;1979年的《环保法(试行)》、1989年的《环保法》、各时 期单项环保法律及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均规定了建设项目必 须执行“三同时”制度。但是环保部门长期弱势,这两项制度长期以来行政执 法力度欠缺。在经济快字当先形势下,地方政府抓招商引资,抓项目落地速度,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 抓项目建设进度,往往大干快上,环评审批手续不办或者缓办、后补,规划、 施工、竣工验收时对于“三同时”制度也时睁只眼闭只眼。2005年12月3日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区域环境 督查派出机构,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环保大会 ****强调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他说,今后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 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 贷款。 2006年7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组建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5个 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和上海、广东、四川、北方、东北、西北6个核与辐射安全 监督站共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直接由国家环保部门垂直管理。针对环 保系统的管理体制问题,不少专家建议实行垂直管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 环保部门的执法顾虑,加强环保部门执法监管的权威性、统一性。目的之一就 是看一下派出垂直管理的执法监督机构,是否能够促使地方政府重视环保,减 少地方对环保执法的干扰,为探讨是否实行环保系统的全面垂直管理积累一些 经验。 2007年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 《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 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 目扩张。把信贷手段与环保行政手段组合使用,也说明宏观调控的一个方向就 是组合政策。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2006年的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表示,今后5 到10年的时间,我国多部环保法律法规原则上都要进行修改,还要增加新的法 律法规,形成覆盖环保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法律 法规标准体系。为了解决环保法律法规偏“软”,赋予环保执法部门的权限不够, 对污染企业不能形成足够震慑力的问题,《环境保护法》将做“根本性”修改, 并将有望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其它多部环保法律法规的修改也已经列入国务院 法制办的计划。 一直以来给环保总局“升格”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并上达到决策层。世 界银行也建议中国尽快成立环境保护部。这个动议在2008年两会上形成决议。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 根据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环境保护部明确了4条职责。其中,环境部要负 责拟订和实施国家环境保护的规划、政策和标准。这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 环保的协调也将有比较大的改观。比如,国家环保规划、政策等,以往不能全 部由环保部门制定审批,有的还要由发改委等综合经济部门来批准。环保总局 目前也有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统一监督执法的协调职能,改革将更明确和 突出。 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前所未有地呈现出强势。从招商引资角度来看,在项目 审批之前的环评审批大大延缓了项目的落地时间,“三同时”制度的严格实施也 延缓了项目的投入使用时间;同时也确实用环保政策对于项目进行了一次初步 筛选。 C行政检查 垂直管理的土地部门和环境保护执法监督部门,近期经常性启动白上而下 的土地和环保大检查活动,也可以看作是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四)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 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防止投资过热、防通涨的手段,而地方政府出于区域 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这样就围绕招商引资产生了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 博弈的经济学概念所谓博弈,是指决策主体(个人、企业、集团、政党、国家等)在相互对抗中, 对抗双方(或多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集合。参与博弈的决策主 体、对博弈做出具体规定的博弈的规则、对所有参与者的每一个可能的行动组合 上参与者的所得和所失是影响博弈的几个要素。每一个理性的博弈主体都追求效 用的蕞大化原则,博弈的均衡就是一个能够得以维持的结果,或者说是所有行为 主体不得不接受(可能愿意也可能不愿意)而又不可能更好的结果。 地方政府如何成为博弈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分权的,中央和地方将事权进 行划分,并相应地将财政收入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划分,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 经济职能。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投资、外资外贸等方面拥有更大的决策自主权, 参见姚国庆“博弈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版; 18 二、招商引资与宏观经济 可支配的资源更多,它日益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体。地方政府不再是单纯 的中央政府行政隶属者,而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与中央政府对等的博弈主体。
合肥市招商引资问题研究【蕞新经济学类】,蕞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经济学蕞新研究,合肥市招商引资政策,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北海蕞新招商引资办法,北海蕞新招商引资政策,广西蕞新招商引资办法,北海蕞新招商引资,蕞新招商引资办法
版权声明:本文由合肥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