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晋中西部首位
大公网讯(张玲杰 通讯员齐佳萍、李长龙)国家商务部本月27日举行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区域综合发展考核评价结果专题发布会,在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11位,相比2019年位次上升2位,居中西部首位。
2020年,合肥经开区实现GDP1114.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1%,分别高于安徽省、合肥市2.2、1.8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合肥市四大开发区之首。其中,该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7%,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7%,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4%,工业投资增长4%,技改投资增长12.1%,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该区却实现逆势增长。
“创新+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区域综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合肥经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20年,该区成功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示范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通过海关总署等8部委验收审核,安徽自贸区签约项目44个,总投资360亿元。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全面启用,深科技沛顿先进封测及模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大众集团合作共建全球首批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智慧城市项目。区内集成电路链主企业牵头建设的安徽省计算存储产业创新中心获批为安徽首批产业创新中心;南艳湖机器人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合肥市唯一)。
“这些实际上都是在新的区域发展思路下取得的成绩”,该负责人介绍。合肥经开区近年来全力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创新+产业”新模式,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中,着重引入具有独特创新技术的企业和平台,作为相关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驱动,配合产业链条的完善和补缺,形成由创新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传统产业升级。
2020年,合肥经开区获评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1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0家,芯瑞达、康尔信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合肥经开区、合力叉车分别获批首批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全省唯一)、试点企业,中外运物流华中中心物流园、双创园获批安徽省示范物流园区、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以此为导向,合肥经开区2020年新签约项目132个,总投资649.4亿元,在合肥市处于领跑位置。
位于合肥市经开区的蔚来汽车生产车间。
一系列的发展成绩,离不开制度创新。2020年,合肥经开区成立56个包保小组,在新冠疫情期间帮助企业把好防疫关,助力企业从2月开始快速实现复工复产。同时,针对重点产业,合肥经开区出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行动方案》,聚焦集成电路及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和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六大重点产业,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调度机制,优化产业政策体系。2020年,该区联宝科技全年营收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合肥市首家破千亿企业;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被世界经济论坛认定为“灯塔工厂”,实现安徽省零的突破;江淮蔚来制造基地等4家工厂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据介绍,整个“十三五”期间,合肥经开区建成省级智能工厂7座、数字化车间20个,分别占合肥市的50%、26%;建成市级智能工厂14座、数字化车间111个。
此外,经开区不断加大产业扶持,优化营商环境。2020年,合肥经开区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拿出3亿元真金白银,围绕用工、融资、房租减免等扶持企业抗击新冠疫情,瞄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给与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并在全国首创“共享用工”模式,在新冠疫情期间帮助企业有效解决了用工短缺问题,保障了订单生产。“2021年,我们将强化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在智能制造等领域探索新的高效发展模式,引领区域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远望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合肥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