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大圩水泥厂旧址废弃的建筑物映衬出民营企业的兴衰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广西桂林大圩水泥厂旧址,废弃的建筑物映衬出民营企业的兴衰
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迎来的头部波建设高潮,同时也是国家工业体制改革的初期阶段。新政策需要实验和尝试,于是就有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等经济体的同时存在。各类型经济实体的存在,让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建设得到飞快发展,民营企业在此期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
大圩镇,是桂林市辖灵川县一个历史名镇,位于桂林东南部,距离桂林市区13公里,距离灵川县城30公里,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大圩镇始建于汉高祖时期,秦朝时期是秦军进攻南蛮的必经之地,还曾设立过兵站。唐宋时期大圩镇称长安市,明朝称芦田市,因集市庞大而取名“大圩”,也称为“五里古镇”。
大圩古镇历史悠久固然有很多的历史古建筑,而近代有代表性的废弃建筑也不少,好比如大圩水泥厂。大圩水泥厂已经成为一处废弃的建筑物,对当地人来说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上次看到很多网友前去打卡,大圩水泥厂未来将是一处网红打卡地也不是不可能,前提是没有被拆除。
80年代,国家迎来一波城建高潮,建筑建材供不应求,当时的建材厂大多数是国企。国企在 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原有的供需关系和管理体制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产能逐步走向下坡路。此时正值建设高潮期,建筑材料缺口极大,建筑材料以国企供应为主已满足不了当时的建设需求,于是就有很多民企蜂拥而至。
80年代的工业体制改革,让很多想在商场上大展身手的小老板们蠢蠢欲动,1988年几个大圩镇的小老板筹集到50万资金,计划建设一家年产万吨的袖珍水泥厂。向上级申请时很快就批复,这也是水泥行业里打开建设袖珍厂的先河。1989年,大圩水泥厂正式开工建设,几大老板发现水泥市场缺口大,不如用工厂土地做抵押,向银行贷款扩建水泥厂。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创业的风口期,几位老板赶上风口期的便利,顺利地拿到近700万的贷款。于是对大圩水泥厂进行扩建,原本投资50万元的小厂增资至700万,预计年产量从1万吨增加至4.5万吨,小厂一下子变成中型厂。这一增资扩建,几位投资人也从小老板一下子变成大老板。
经过3年的建设于1992年正式建成投产,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欠缺,头一年出产数量和质量不太理想。为了能够提高水泥产量和质量,不惜砸重金向国企挖技术员。民企的工资比国企高,即便是在国企的普通技术员,来到大圩水泥厂后立即享受工程师待遇,这么优厚的待遇条件,还真招来不少的技术员。
1993年大圩水泥厂借着国家大建设的春风开始盈利,而随着财力和技术力量的不断增加,1996年对原有的设备进行小改造,使得产量再次得到提升,水泥质量再次得到升华,工厂效益蒸蒸日上。民企的好处就是招工不用政审,只要是人,不偷懒就能入厂上班。老家有一家水泥厂,投资人起初只有20万元,为了建厂就允许农民出土地占股,并且安排周边村民入厂上班。20万元就能建一家工厂,还能当上大老板,不知大圩水泥厂的情况是否一样。
90年代的工厂有保安科,安保人员大部分都是转业军人,进入2000年后形势突变,安保人员从转业军人变成年轻保安,进入2010年后大多数的工厂变成看门大爷。保卫科、保安部、看门大爷,从安保制度的变化就能预测出民企的变化,更体现出民企从强到衰的过程。
禁止开采石山和环保等原因,大圩水泥厂搬迁至铁山圩,也就是现在的铁山水泥厂。搬迁后的大圩水泥厂据说年产达100万吨,成为灵川县头部大乡镇企业。遗留下的老厂区现在已经废弃,据说近段时间要拆除,喜欢参观老厂房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去看看,要是拆除完了就再也看不到大圩水泥厂了。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合肥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