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经开区打造一流创新策源之地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安徽合肥经开区打造一流创新策源之地
基于公共安全基础研究,融合风洞、城市生命线等分类领域在内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巨灾实验中心,于2020年11月28日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平台正式揭牌;2020年12月8日,立足国民大健康领域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在经开区翡翠湖畔举行实施方案论证会;同一天,基于江淮汽车与大众合作之上的大众汽车(安徽)公司正式揭牌,研发中心竣工,制造基地同步开工……安徽合肥经开区瞄准国民经济重大课题、重点领域,围绕多年构建的大院大所合作、院士工作站设立、科创孵化培育、科研+产业融合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立足产业创转升和高质量发展的科研科创生态圈。
产业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随着合肥南艳湖科创金融小镇正式揭牌,近20家各类金融机构集中入驻,一个瞄准科技创新+产业转化的圈层,从南艳湖边启航。这里未来将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创金融产业链,打造区域性科创金融集聚中心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金融生态圈。
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合肥市近年来积极打造金融集聚新样板,大力推进合肥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已吸引近20家金融机构总部级综合基地、近30家金融机构总行和分行金融机构、60余家金融外包企业入驻。
今年4月,合肥经开区出台了《扶持南艳湖科创金融小镇发展若干意见》,给出一系列政策优惠。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将在经开区承担提供资金融通、引导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角色。
正是嗅到了这样的未来,科创金融小镇的揭牌,成为了资本圈关注的区域,金融服务附加值,在这里有着广阔的前景,也成为资本竞逐科创+产业的“新猎场”。
2020年11月,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巨灾科学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基于多年研发的平台项目,入选国家级重大平台,这是落户合肥经开区南艳湖畔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对区域科创乃至合肥、安徽科技研发的新贡献。“这是区域科研领域的一个突破。”合肥经开区科技局副局长孔丹丹认为,这是“十三五”期间落户于经开区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立足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延伸出来的应用成果平台。
更多立足发展需求和产业实际的科研项目、成果,也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合肥经开区。“立足产业,融合产业,服务产业,是我们多年来科研、科创自带的基因。”孔丹丹说,比如在合肥经开区举行的长三角(头部届)精准医学创新创业大赛,江淮与大众的合作、与蔚来的合作,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的落地,都是看中了这一点。
合肥经开区立足产业的科创科研,正是区域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从一开始就融入血脉中的核心基因,这一点在国内城市已经走在了前列。
在合肥经开区,立足产业的科创科研思路和体系,给了学术研究与产业打通“玻璃门”的支点,建立起了突破通道。
“我们现在和大院大所的合作,从学校本身来讲是学术研究避免束之高阁的途径,对产业来说,是真正打开‘玻璃门’求突破求改造求效益。”合肥经开区科技局副局长邹春森认为。
他介绍,截至目前,合肥经开区与清华大学、中国电科38所、哈工大等多所985院校及国内顶级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一批优秀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都实实在在为该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发挥了作用。
同时,合肥经开区还与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名校对接,瞄准生物医药等领域引入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项目,其中就包括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公共平台建设,为中德产业合作培养和输送人才。
邹春森介绍,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也不是什么科研成果都吸纳,核心还是合肥经开区的产业发展“用得上”。“只有在前沿尖端的细分领域有突出成果,而那些成果蕞后真正变成生产力,才是这个时代科研+产业的核心。”邹春森说。
2020年,合肥经开区新领域的贡献显示出了对区域发展逐渐增强的支撑力。以创新型试点城市和转型发展为契机,合肥经开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创新推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双创”示范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无论在“双创”政策的置顶和完善、“双创”平台的数量和质量、入孵企业及落地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双创”活动开展的频次和规格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区域创业生态初具雏形。
在优化产业发展平台方面,合肥经开区将全区各类双创平台全面纳入动态管理和服务体系,已建成七大创新平台、十四个众创空间、十四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规划“双创”载体面积290万平方米,各类创新平台共吸纳创新创业项目1500个。
高层次、大块头的科研平台、项目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培育“独角兽”“瞪羚”的基础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个培育计划正是经开区已经实施了3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
始自2017年的倍增计划,依据企业生命周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分阶段、分层次、个性化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发放“科技创新券”。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初显成效,创新平台开始发挥集聚效应。截至目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10家。
过去的培育计划是“从无到有”,新的培育计划是“从有到优”。孔丹丹介绍,连续三年国家高企增长率在合肥头部,正说明培育计划契合了区域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激发了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的活力,提供了政策上的动力支撑。(郜征李长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合肥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