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圩头部批数字种植“科技果”即将采收
初冬时节,天气渐寒。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内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排排高高的植株上,一穗穗番茄已经挂果,进入白熟期,即将于12月中下旬成熟采摘。
据介绍,该种植工厂内不使用农药、污水“零排放”、立体种植、空气调配、水循环温度调节、作物补光、微生物循环、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等技术,让这里充满了“科技范”,也让这里长出的番茄成了“抢手货”。尽管还未到成熟采摘期,但这里头部穗番茄到明年7月份的所有产出,已经以订单形式销售一空。
为实现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做大产业集聚平台,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借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业龙头企业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现有农业示范园为基础,致力打造集科研培训、数字化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高科技展示、商贸物流配送、总部经济为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农业数字产业基地,建设数字化种植工厂,实现现代园区经营管理的革新。
该项目一期占地2.5万平方米,建设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2.2万平方米。今年4月8日开工建设,仅用60多天时间,项目主体基本建成。今年9月,完成首批2.8万余株串收型番茄定植,12月中下旬头部穗果实将成熟采收;至2024年7月中旬,预计全生产周期产量88万斤左右,可实现产值约880万元。
在这座数字化种植工厂的控制中心,可以看到8个大罐子,这里储存着作物所需的水分、养分和回收的液体,通过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在科学给养的同时,实现“零排放”。
走进智能温室内,一只只飞来飞去的熊蜂惹人注意。原来,这里不采取人工授粉,这些熊蜂是专门投放用来为番茄授粉的。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这座数字化种植工厂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尽可能营造一个贴近外部自然的环境,让产出的番茄风味更好。
“通过我们的环境控制系统、水肥控制系统、绿色植保系统、无人运输系统,可以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随心控制。使产出效益达到传统温室大棚的3倍以上,劳动力成本也大幅下降。”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运营负责人张立民介绍,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园区管理云平台”,对园区中的作物、环境、设备、物资、人员进行全过程可视化表达、实现农业园区数字化。该平台还可将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实行精确化、数量化管理,让农业也可以实现标准化、科学化、流水化生产。
“目前共有20多名一线工人,运营团队刚进驻的时候,招聘工人遇到了难题。”张立民回忆,大圩当地政府主动帮宣传推广,推荐工人到现场实地了解工作环境,后来生产所需的工人很快便招齐。
该基地温室运行中,采用经济高效的天然气。项目通气需新建一条数公里长的燃气管道。“这样的工程,办理相关手续和施工,一般情况下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张立民说,但在政府的帮助下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天然气就完全接通。政府部门在这个项目的土地流转、行政审批、配套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强力支持,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通讯员 叶玉庭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图片由合肥市包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合肥大圩头部批数字种植“科技果” ...
11月25日0时起,合肥市玉兰大道、铭...
商议院 “疯狂小杨哥”们被点名,...
商议院 为合燃华润连夜整改点个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合肥大圩头部批数字种植“科技果”即将采收
2023-11-23 16:37:05
初冬时节,天气渐寒。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内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排排高高的植株上,一穗穗番茄已经挂果,进入白熟期,即将于12月中下旬成熟采摘。
据介绍,该种植工厂内不使用农药、污水“零排放”、立体种植、空气调配、水循环温度调节、作物补光、微生物循环、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等技术,让这里充满了“科技范”,也让这里长出的番茄成了“抢手货”。尽管还未到成熟采摘期,但这里头部穗番茄到明年7月份的所有产出,已经以订单形式销售一空。
为实现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做大产业集聚平台,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借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业龙头企业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现有农业示范园为基础,致力打造集科研培训、数字化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高科技展示、商贸物流配送、总部经济为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农业数字产业基地,建设数字化种植工厂,实现现代园区经营管理的革新。
该项目一期占地2.5万平方米,建设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2.2万平方米。今年4月8日开工建设,仅用60多天时间,项目主体基本建成。今年9月,完成首批2.8万余株串收型番茄定植,12月中下旬头部穗果实将成熟采收;至2024年7月中旬,预计全生产周期产量88万斤左右,可实现产值约880万元。
在这座数字化种植工厂的控制中心,可以看到8个大罐子,这里储存着作物所需的水分、养分和回收的液体,通过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在科学给养的同时,实现“零排放”。
走进智能温室内,一只只飞来飞去的熊蜂惹人注意。原来,这里不采取人工授粉,这些熊蜂是专门投放用来为番茄授粉的。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这座数字化种植工厂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尽可能营造一个贴近外部自然的环境,让产出的番茄风味更好。
“通过我们的环境控制系统、水肥控制系统、绿色植保系统、无人运输系统,可以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随心控制。使产出效益达到传统温室大棚的3倍以上,劳动力成本也大幅下降。”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运营负责人张立民介绍,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园区管理云平台”,对园区中的作物、环境、设备、物资、人员进行全过程可视化表达、实现农业园区数字化。该平台还可将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实行精确化、数量化管理,让农业也可以实现标准化、科学化、流水化生产。
“目前共有20多名一线工人,运营团队刚进驻的时候,招聘工人遇到了难题。”张立民回忆,大圩当地政府主动帮宣传推广,推荐工人到现场实地了解工作环境,后来生产所需的工人很快便招齐。
该基地温室运行中,采用经济高效的天然气。项目通气需新建一条数公里长的燃气管道。“这样的工程,办理相关手续和施工,一般情况下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张立民说,但在政府的帮助下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天然气就完全接通。政府部门在这个项目的土地流转、行政审批、配套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强力支持,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通讯员 叶玉庭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图片由合肥市包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由合肥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